知后事一样,让他率军追击,鞑靼人果真就往朵颜三卫去了,在喜峰口,被宣府卫堵住,被他们追上。
他怎么也想不通,皇上是如何就那么肯定,达延一定会去三卫的底盘,提前布置埋伏的。
达延死的时候,质问老天爷的话,有一种枭雄陌路的凄凉,王守仁却冷漠以对,心中想着,你的每一步都在陛下的预料之中,你的覆灭根源,正是源自你的欲望,陛下有先见之明,你败的不冤,安心去吧。
南方的粮食已经运到了大同,城中的百姓已经得到了赈济,对皇上恩典,感恩戴德拜谢,守军的军饷也得到缓解,在这天寒地冻,又冷又饿的情况下,皇上的行为真是万家生佛的圣君明主所为啊。
大同的守军甚至是在皇帝的号召下,亲自上手,帮他们在城中空地搭建简单的房舍,做到军民一心,朱厚照再不时的出现慰问,这样亲民的皇上,在历史上可曾有听说过。
百姓心中有杆秤,皇上对他们好,他们自然有回报,这不,大军回城,城外不仅有胡瓒带着的守军,还有百姓自发的敲锣打鼓欢迎,往日里,那些横眉冷对,相互看不顺延的大头兵和读书人们。
这一次,都在朱厚照的可以感召下,相互对上了眼,这些大字不识的军卒,其实也蛮可爱的嘛,虽然粗鄙了些,但也怪不得他们啊,谁叫他们生来就是军户,除了当兵,没有出路不是。
尤其是大同城里的读书人,他们见惯了草原骑兵的进攻打草谷,这些守军往昔是如何的作为,惜命,怕事,冷漠,战场上无作为,更不会关心百姓的死活,没有一点大明军人该有的气势样子。
可是,这段时间的接触下,他们发现,这些军士变了,他们让大同百姓产生了一种安全感,一种认同,天子的话语,让他们找回了尊严,军人的尊严,他们要愿意成为百姓的长城,护佑大明的安稳,这是发自内心的信念。
人心都是肉长得,读书人读圣贤书,也不尽都是书呆子,所以他们也变了,走向城门外,为回城了军士投去最大的认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