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诛,凡是跟嫪毐有过瓜葛,并且有可能牵连其中的各方官员,有二十余人被枭首示众。与嫪毐有关的劳役仆从,也都处以流放等严重的处罚。至此,秦王嬴政,掌握了朝堂之上的大部分权力。
吕不韦也没能在这场激烈的动荡之中全身而退。作为推荐嫪毐入宫的始作俑者,嬴政当然对他也颇为记恨。况且,现在整个国家体系的权力基本已经被嬴政收拢在自己手里了,一个主持编撰了传世巨著《吕氏春秋》的两朝元老,绝对不是一个雄才大略君王的良好辅臣。况且,吕不韦的性情,早已被嬴政看透,这个追逐利益的商人,早晚会成为自己某些计划的掣肘,与其到了那个时候再解决麻烦,还不如借着嫪毐事变的余波,好好削弱一下这个老相国的势力。
嬴政在平息了嫪毐政变的余波之后,下令要处死吕不韦。但是多年以来,吕不韦在朝堂之上也有着深厚的根基。况且《吕氏春秋》这部帝王典籍的编撰,也为他赢得了士子之心。曾经大权在握的吕不韦,提携和选拔了很多人才,这些人当然不会全如嫪毐一般忘恩负义,在嬴政下令处死吕不韦之时,诸多官员士子纷纷站出来,为这位两朝元老恳求赦免。
公元前237年十月,嬴政顺应人心,看在众多士子为其求情的份上,网开一面,放过了吕不韦,只是免去了他的相国职权,将他迁出咸阳,发往洛阳封地。吕不韦虽然不再有权力,但是至少保住了性命,也得到了一块足够过完后半生的封地。
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太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及齐人茅焦说秦王,就国河南。
——《史记》
但是,让吕不韦最为担忧的一件事情发生了。虽然他被贬往河南,看似已经远离了权力中心,但是当年的名望却在此时产生反面的影响。天下士子得知吕不韦被贬往河南,多上门拜会,声势颇大,看似风光,实际上却蕴含着致命的危险。
果然,向来多疑,且对权力有着极强掌控欲望的嬴政,得知了天下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