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农村,没有高速公路,没有车来车往的喧嚣声,也没有一条好的马路。
有的只是百姓用劳力,辛苦修建出来的一条泥巴小路,只为种庄稼时,能减少一段路程,走的方便些。
物价低,粮食都需要用粮票换取,两元钱都能让一家人吃顿好的。
那时有钱的叫万元户,所谓万元户,就是有拥有一万元或者一万元以上的都称之为万元户,又称为大户人家。
可见那时的万元户变成了人们个个都渴望达到的目标。
识字,上学,吃饱,穿好的新衣服,新裤子,仿佛成为了一种奢侈。
村里有六十户人家,其中七家是大户人家,也就是七户万元户。
而六十户分散开住在村庄里每个角落,村庄很大,但离的也不算远。
但是去学校的路却不一样,能上的起学的,都是住在学校周围的。
只有一家是地主,但是地主家,没住在村庄里,而是一处离城市不远不近,又离农村不近不远的中心点。
穷的人想要填饱肚子,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帮大户人家,人工耕田,种麦,水稻,土豆,玉米,之类的,而大户赏赐一点粮食之类的,仿佛形成了一条不公平的生存链,但世间哪有公平的事。
而我家也不例外,父母想要挣钱就得去很远的地方,去帮地主家工作,而地主家的要求很高,需要识字的人才能去。
由于我的父母是村里为数不多识字的人,就去了地主家帮工。
村里识字的人用手指也数的过来,不超过十几个。
其中有一些,是教书先生,而那些教书先生,是不穷也不富的人户。
想要上学,一年就要五十元,对于万元户来说,五十元就是九牛一毛。
但对于像我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来说,那是父母,辛苦劳累,每天起早贪黑,去地主家工作几个月才存下来的钱。
每天公鸡打鸣,便动身,晚上狗叫才回到家。应了那句话“起的比鸡早,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