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如今松州之战已经过去将近半月,但是每次回想起来他们都忍不住暗自捏了一把汗,那可是两万吐蕃精锐兵士,莫说是剑南,恐怕就是面对着兵强马壮的河朔劲旅也有着一战之力。
听到面前四位剑南将军变相的提醒,高座帝位之上的李隆基不仅将目光重新放回站在四人之前的李清身上,原本之所以对李清的功劳闭口不提,并不是说李隆基对这个自己的十八子心存意见。
毕竟能够登上帝王之位,手握天下风云,身为一代帝王,李隆基的心胸自然不会如此狭窄,而且李隆基同样也有着自己的骄傲,虽然因为那件事情对面前的十八子心存排斥,但是李隆基却不会因此而忽略寿王的功劳。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原先的寿王给自己的印象向来都是饱读诗书,相比于李家的历代先祖和自己的其他皇子,太过拘束与孔孟之道,性格懦弱,这样的性格注定成长不了一代将帅,“知子莫若父”,对于面前的儿子,李隆基自认为还是有着十足的了解的。
原先捷报之上并不是没提到寿王之功,但是李隆基想当然的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寿王如今身兼剑南节度使,剑南诸将为了奉承寿王故意把功劳推到寿王身上,如今开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略感意外的威严男子不禁仔细的看着面前这个看上去多了几分成熟逐渐脱去了稚嫩与自己有着八分相似的皇子,曾几何时,若是面前的这个十八子少了几分懦弱,多了几分帝王应有的毅然决然,自己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把储君的位置留给面前的这个儿子。
人之常情,对于与自己相似的儿子总不自觉地多了几分宠爱,李隆基虽然贵为帝王,但是同样摆脱不了这个规律。
当目光飘向面前的寿王两鬓那如血的白发之时,饶是以威严男子铁血的帝王之心都忍不住微微颤抖,看着面前的十八子满是感慨地说道:“半年不见,瑁儿成熟了不少,剑南道一行,相比受了不少的苦。”
其实不用说也知道,一个平日里只知道吟诗作画摆弄风雅的年轻皇子,不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