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狄,后代很多都变成中国人。他们居住的土地,也都已经成了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暂时还没有民族复兴、产业复兴、文化复兴等词义。
大明复兴中华元年,西元1133年。
朱铭扫视大殿内的考生,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奋笔疾书,还有的在偷偷观察皇帝。
“而今中国之内,有汉,有羌,有奚,有吐蕃,有契丹,有党项,有女真,有回鹘各族共居中国,是否可以混为一大族又该如何混一族裔”
“中国之外,亦有汉唐故土未复。是否该收复故土,又该如何统治那里的各族”
因此今年的进士名额很多,足足录取四百人。
但此时此刻,这两個词首次组合起来,其意义明显是要“再造汉唐盛世,恢复宇内一统”。
而“中华”源于魏晋时期,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
能参加殿试的士子都很聪明,他们拿到题目之后,第一反应就跟年号对上。
年号都是有寓意的,代表着朝廷的执政方针或美好愿景。
殿试题目也有来头,必为此时皇帝关注的问题。
年号与殿试两相结合,还能想不明白吗
三日之后,阅卷大臣们把考试结果送来。
朱铭懒得听他们诵读,直接拿到手里自己看。
前几名都写得文采斐然,而且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内容都差不多,只不过侧重点不同,无非是族源血脉、武力征服、德治教化等等。
一直看到第十八名的卷子,朱铭觉得有点新意。
这张答卷的文笔相对朴实,而且典故也不多,能被皇帝看到实属不易。
刚开始也从炎黄血脉讲起,渐渐的着重论述民族问题。而且以陕西边境的吐蕃族举例,他认为这些吐蕃族的祖先,在唐代大部分都属于汉人。为什么几百年过去,后代竟然吐蕃化呢
接着又分析民族构成要素,即语言、文字、服饰、风俗、外貌。
朱铭提笔一圈,评价道“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