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人,今日大王在朝堂提出:百姓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或可暂解秦国之困……”
“怎么,相国对此有诸多顾虑?”芈启看出了吕不韦的忧虑,故意发问。
“关中受灾,粮谷锐减,别说千石,就是百石,十石,可拿出手的秦国民户并不多,长久恐依然不足,且……”吕不韦对此欲言又止。
且能拿出千石之人,必是秦国大商,若授予他们爵位,他们必然谋求政事,长久,岂不是人人都想要做第二个相国吕不韦?芈启心里很明白吕不韦的忧虑,但这些是心里话,不能挑明,所以芈启故意沉默了一下又接着说道:“无论商还是农,皆非一生不变,商贱则从农,农富则为商,我秦国今日若要成就霸业,则要让秦国百姓皆能看到一个字,利。无论他们从商或从农,只要有功就可赏,有过必重罚,民有所向,则力有所使,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所拥有的一切皆是国君所赐,为国君效力,则可获封爵位,则秦国将无往不胜,且不仅对商,对农如此,对士更应如此,则天下名士,六国诸卿,将皆向往我秦国之地而来,六国自然不战而弱,我秦国则大业可成。”
对于芈启的话,吕不韦也在慎重考虑,沉默良久后方才说道:“昌平君所言极是。”
昏若的灯烛光下,昌平君借此机会向吕不韦提起了一个人:“不知相国大人可有听过‘李斯’之名?”
“李斯?不曾有耳闻。”
“他是儒家大师荀卿的弟子,我观此人才学甚深,是可用之才,而他已来到咸阳,现在我府上。”
“儒家荀卿的弟子?我秦国百年来皆重法废儒,不知昌平君又为何收一儒家之人为客卿?”
“相国大人可能有所不知,荀卿虽为儒家之人,但他学识却又不同于孔孟之道,而且他主张礼治和法治相结合,而他这位弟子李斯更是不喜仁义说教,主张以律法治民,我想相国大人应该会对他有所兴趣。”
“也罢,既然昌平君诚心举荐此人,改日我亲自见见他……不过还有一件事,或许很快就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