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某个缘哥的理解,根本就不需要这段主持内容,直接放影片就得了。
但在九十年代初,内地的电视台就是这副鸟样。好像不主持不舒服斯基。尤其是主持风格千篇一律,说的话也是《新闻联播》体,主持人看上去就是禁欲系,显得特别的老土。
不过赵超和他媳妇早已经习惯了这一套。他们倒是听的津津有味。这么牛逼?卧靠!还是香港电影?
如此一来,连媳妇也有了兴趣:“小赵,是不是像《少林寺》那种的香港武打片?”
“《少林寺》是和我们内地一起合拍的。这片子就是香港原版的,肯定更加厉害!”显而易见,不挑食还是有知识盲点的。由于消息的闭塞,赵超并没有听说过《英雄本色》这部影片的名字。
“那就给你多看一会儿。哼哼。”看到赵超变得兴奋无比,媳妇斜了斜眼。老娘就放你半小时,我最多陪你扫一眼……
之前曾经介绍过,此时内地娱乐场所的王中王就是录像厅。
但好孩纸谁会去泡录像厅呢?再加上录像厅的消费很贵,普通老百姓也舍不得那几个钱。所以整个社会对海外影视剧几乎一无所知,但又特别的渴望去了解。
国内观众最早看的就是兄弟国家的电影。当时就有句顺口熘——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笑哭)
说实话,真的还不如国内电影质量高呢。也就是特殊背景下,国内观众没有新电影可看,也只能捏着鼻子看这些了。
然而等到改革开放以后,陆续进来了一些海外译制片,屡屡造成巨大轰动。像印度电影《流浪者》,本子电影《追捕》、《人证》等等。
不过说实话,就算这些引起轰动的海外译制片,其实根本算不上欧美发达国家的一线大片。
其实无论是好来坞,还是香港,他们都哭着喊着想要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可就是一个卖拷贝的发行制度阻挡住了一切。
卖到顶天,无非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