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的阅卷官共有三十二人。
这些人全都是正三品以上的官员。
其中大部分是皇子们的老师。
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等等。
阅卷官们的任务很重。
科举考试的的阅卷方式,可不像现代高考那样的流水线。
高考的改卷老师一人一天可以批改成百上千份试卷,并且因为在电脑上阅卷,效率就更高了。
高考批卷中改完题目。
给上具体分数。
之后按照分数总和。
就可以轻轻松松排出名次。
但是古代科举考试阅卷方式可不一样。
首先。
科举考试的答卷全是写文章。
就算是答案比较明确的策问,其回答方式也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
答案的表现方式全是文章,这就比较耗费阅卷时间了。
其次。
古代考试的批阅形式,没有具体的分数标准。
阅卷官不可能给每一篇文章一个准确的分数,最后再按照分数高低来定名次。
古代的阅卷方式,主要是靠不断比对。
阅卷官之间要不断讨论,不断给出自己的批语。
直到最后才能择优排名。
而这样子的阅卷方式,最主要的评卷方法,就是“开会”!
批改试卷的时候。
所有的阅卷官都待在一个大房间里。
大家随机抽取试卷来批改。
因为没有固定的标准。
阅卷官在看到平平无奇的试卷时,会先放在一边不作处理。
当遇到十分优秀的答卷时。
便大喊一声:“卧槽,这里有份非常好的答卷,你们快来看呀!”
听到这话后。
各个阅卷官会先放下手头的试卷,聚集到一起查看那份优秀答卷。
然后,大家一起开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