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年,柴荣有一天临朝时对宰相们说:“朕经常思考如何达到大治,始终得不到要领,这甚至影响了我的睡觉吃饭。而周边的吴地(南唐)、蜀地、幽州、并州隔断了我的政令,土地也不能统一,那里的百姓听不到我朝的声音,现请大臣们发表高见,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各一篇,朕将一一阅览。”
朝廷遴选了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学之士出谋划策,撰写策文。当时,这些文士大多不主张用武力,认为应以文治为先。只有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御史中丞杨昭俭、比部郎中王朴四人提出武力用兵之策。
比部郎中王朴提出了先攻取江淮的策略,他的策文先分析形势:“中原朝廷丧失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是由于丢掉治国之道。要首先搞清楚丢失土地的原因,才能找到破解之策。当初中原朝廷开始丢失国土时,都是因为君主昏庸、臣子奸邪,军队骄横、百姓穷困,奸人乱党充斥朝堂,强将武夫在外面横行霸道,这些弊端由小变大,最终酿成祸端。”
“如今要收复失地,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重用贤人、布施恩泽,奖赏功劳、惩罚罪过,革除奢侈、减少赋税,鼓励生产、富足百姓。等到群贤毕至,政事理顺,财库充足,士民归附,然后再起兵,则千秋功业没有不成功的!对方的百姓看到我方有取胜的形势,必定会有人愿意为我们当内应和向导,如果民心已归附我方,那么天意也必然会顺从了。”
王朴接着又提出了用兵之策:“大凡进攻夺取的方法,必定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南唐与我们相接的国境将近两千里,这地势很容易骚扰对方。骚扰时应当从没有防备的地方开始,他防备东面我就骚扰西面,他若防备西面我就骚扰东面,对方必定东奔西走的救援。在东奔西走之间,就可以探知对方的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当不需要大举进攻时,就暂且用小股军队骚扰,由于南方人生性懦弱胆小,即便有小的警报,也必定出动军队救援。而军队这样频繁出动就会使百姓疲劳而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