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回戈京师。名不正,则言不顺。大王若早为之计,乾贼必破矣。”
黄潜善也劝道:“愿大王催促诸头项人马,会合于京城下,张大军声威,彼自胆落,宝位有归。乾贼不知宋德在人已深,卿士大夫诸军百姓亦不为使。大王可以不烦伐鼓,只消传檄京城军民,一呼胥叛。大王于是征乾,奉玺以迎还二圣,似未为晚。投机之会,间不容发,愿大王早图之。”
杨惟忠则代表军方表态说:“征乾乃将帅事,愿大王即皇帝位,见正帝位,惟忠等身膏草野,图报大王。”
就在这时,硬探郑安突然回来报告:“禀报大王,有乾贼使臣王伦前来给大王送家书,并带来乾主御笔。”
对于李存派遣使臣的目的,众人心知肚明,无非是招降,威胁,以及警告。
主战的人劝赵构,不必见王伦他们一行,直接派人将王伦杀了便是。
可是,主和的人则劝赵构,见一见王伦,又有何妨?
最终,赵构采纳了汪伯彦等主和的人的意见,派耿南仲之子耿延禧担任接伴使,迎接王伦一行。
想当初,赵桓派赵构去找李存议和时。
赵构请求派文臣耿延禧和武臣高世则二人任参议官一同随行。
赵桓准奏。
但赵桓考虑到,耿延禧是他最亲近的大臣耿南仲的独子,因此还是问了一下耿南仲的意见。
赵桓对耿南仲说:“康王要求卿之子为官属,他不辞而往,朕甚嘉之。”
耿南仲回答说:“臣只有此子,国家艰难之时,岂敢辞?”说着说着,眼泪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见此,赵桓一时心软,给了耿南仲一个机会:“宣来奏事如何?”
——如果耿南仲当时同意了,赵桓应该就会将耿延禧给留在东京汴梁城不让耿延禧去冒险议和了。
可耿南仲当时还算有担当,直言谢绝道:“康王既往,而臣子独宣,无此理也。”
见此,赵桓很欣慰,因此,在耿南仲从内殿退出了之后,赵桓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