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侃侃而谈,却又字字珠玑的小贩,朱元璋心头颇为震惊。
这昌平县一个卖冰糖葫芦的,竟然就能将这大明的局势说出个所以然来。
就是户部那帮管着银子的家伙,也都未必能看的这么透彻。
说不吃惊。
那自然是假的。
“小哥,没想到你竟有如此真知灼见。”
朱元璋说罢。
小贩摇头道:“咱一卖糖葫芦的,能有啥大见识,这都是咱那大小子在昌平学宫学来的。”
“咱也就是听他回来说了之后,才知道这些事情。”
“昌平学宫?”朱元璋神色微凝,带着几分好奇道。
“对,这是咱们县令大人开办的学校,只要是昌平县百姓家的孩子,都能进去读书。”
闻言。
朱元璋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
脸上不由浮现了一抹笑意。
他建立大明以后,对于全国的教育乃是极为重视。
在大明开办了众多的学校。
为的,就是给朝廷培养济世安邦之才。
毕竟作为草根出生的皇帝。
他手下虽然有徐达、常遇春等一众悍将。
但是文官却是有些捉襟见肘。
虽然其中也不乏李善长、刘伯温等大才。
可是。
治国安邦,不是光靠某几个人就能水到渠成的。
要保证国家这台庞大的机器能正常运行,还必须打通各个环节才行。
所以。
在自己手下的文官武将都没有治国经验的情况下。
朱元璋不得不启用了为数众多的北元降臣。
这些人都是曾经管理着各个省府州县之人。
论治国。
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
但是,朱元璋心里可信不过这帮墙头草。
所以,他这才大兴学校,尽快培养属于自己的治世能臣。
而楚轩开办“昌平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