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尊师重道之礼”。
从天子口中说出此等话来,晁错怎能不为之动容,顿时是涕泪横流,跪在地上言道:“容臣说一句冒犯天子之言,孔仲尼有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臣今生能教导天子,此为臣此生最大之幸事也,纵使明日便要横尸街头,臣亦不悔矣”。
天子刘启亲自起身,扶起跪地的晁错,使其坐于案前,道:“今日,你与朕在这殿中用饭之时,便无君臣之实,只有昔日一对师生在此以叙师生之宜,老师便不要再如此”。
于是两人便举起手中酒杯相对而饮,待两人用完饭后,天子刘启并未让晁错离去,而且将数封竹简拿于晁错观看。
晁错接过天子手中的竹简,疑惑道:“陛下,这是…………”。
天子刘启笑道: “哈哈,这便是贾谊之以夷制夷之奏疏,刚一下朝,他便将此呈至宫中,想来他在朝议上奏此事之前,便已写下此奏疏”。
闻此,晁错便一卷一卷翻阅竹简,待其览毕,晁错道:“陛下,贾谊此疏一出,当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贾谊当真是天纵奇才,怪不得当年陛下时常提起贾谊,臣不如也”。
“晁卿不必过谦,晁卿之能,朕自是深知,今日朕诏你前来,便是要商议,若朕欲行贾谊所奏之请,该当如何?”。
贾谊与晁错两人都是文帝挑选出来的不世之材,若要论两人谁更有才,当真是难以分辨,舍两人之才能,皆有不同,贾谊与张良类似,善奇谋巧思,总能想到他人不能想到之事。
而晁错不仅是善于政事,且通于兵士,否则也不会能写出,《言兵事书》 、《守边劝农疏》此等奏疏。
贾谊当年是河南郡太守吴公向文帝举荐,一入朝中,便飞黄腾达,仅仅二十余岁,便做了两千石之高官,可惜太年轻,不懂收敛,锋芒毕露,最终被挤兑出了朝局。
晁错则起步并不顺利,快到三十岁,才得以为文帝看中,之后边做太子家令,辅佐刘启……
晁错回道:“欲行此事,陛下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