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点合在一起,就导致没有宰相点头,这皇帝的政令,光在三省都不知道要转多久。
这就是为什么要设制置二府条例司,这边就是王安石一个人,这期间的新政政令都是往制置二府条例司走,等于是绕开政事堂和三省。
但制置二府条例司肯定只是一个临时结构,要不然的话,王安石的权力根本无法控制,那边一群宰相说了算,这边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这只是一个临时计划,如果削弱相权,还是通过官制改革。
但如果精简机构,宰相的权力将会进一步扩大,因为相权本就越来越大,臃肿的机构也是在限制他们。
如何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去限制相权,这真的是需要操作的。
在历史上,手握大权的赵顼是简单粗暴,就是直接回到三省制度,目前是二府制度,也就是政事堂和枢密院,回到三省,就等于将政事堂切割开来,一分为三,安置在三省,使得三省是直接面向皇帝,就预示着皇帝将走向前台,直接参与政务,而不是通过宰相,同时再精简机构。
但事实证明,只是分割了相权,效率不但没有提升,反而还下降了,原因就在于相权分割。
之前决策都是出自政事堂,宰相都在一块议事,三省直接听命于政事堂,紧急情况,就能够反应迅速。
一分为三,各管一事,稍有瑕疵,又得递回去,更别说相互之间扯皮,周而复始。
简单来说,王安石批得政令,司马光能给他过吗?
此外,元丰改制并未在地方上深耕,中央倒腾几回,地方上又要折腾大半天,这效率能高吗?
到底这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还是赵顼本意就是要集权,提升行政效率顺带。
这只有赵顼自个知道。
然而,现在随着公检法的诞生,国家内部也诞生了一种新得制衡。
就是政法分离。
肯定定就不会按照历史的流程去走,未来也就变成一个未知数。
虽然张斐对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