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检查仪器就摆在那儿,大不了就是花一些电费和材料费。
有可能你100万的检查费里面,利润就高达80万,这样对医院来说,钱就来了。
而你哪怕开100万的药品,你的利润却是0,医院还要贴上人工和运输费用,亏本亏到姥姥家了。
这也就是后世医院的领导喜欢外科的原因所在。
因为外科手术赚钱呀,术前检查种类繁多,一大笔收入到手。
手术费就是靠医生的手艺,几千也好,几万也罢,这都相当于是纯利润,成本不过是部分麻醉费,连手术器械都是可以反复用的。
术后因为需要监测病情,加上出院需要评估手术效果,这又是一大堆检查。
相比较内科,内科是纯粹靠药物治疗的,一入院就是一大堆输液,一大堆口服药物,问题是药品是“零差价”,没钱赚呀。
陈棋为什么想在消化内科试点“内镜手术”,还不是因为手术能赚钱,也让内科有个利润增长点嘛。
医院利润有多少,具体到80年代,其实政策比后世宽泛多了。
后世有这个局那个局管着,什么物价局、卫生局、食药监局、发改委等等都可以干涉你医院的收费和管理。
而在八十年代,上面的领导就一个,卫生局。
并且卫生局属于“弱势局”,因为局里没钱拨给各个医院,各个医院都是自负盈亏,所以局里的权威是下降的。
反之,医院领导的权力是很大的。
具体到医院的收费上面,80年代初和中期,和80年代末又有所不同。
比如陈棋当黄坛卫生院院长和四院院长期间,药品和手术费的定价很死,国家管着。
那时候看个感冒可能就是几角钱,生个小孩十几元,甚至几元钱就够了。
哪怕一次大手术,像陈棋做的唇腭裂修补术,手术费+住院费一套下来,不过超50元。
像断肢再植术,如果不是公费医疗,收费也不会超过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