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孙氏虽然是孙母自小养到大的,可事实上,大孙氏并不是孙母生的,她是孙父原配的闺女。
孙母作为后娘,孙父活着的时候,她对大孙氏还能给个面子情,孙父没了,孙母便连这个面子情都不给了。
拿到聘礼后,孙母翻出孙父留下的家底,花了五两银子托人在上河村附近买了一亩薄田。
孙母扬言这是给小孙氏的嫁妆,并让人立了个嫁妆单子,还找了城里的主薄登记了红契,宣扬的人尽皆知。
沈家自是高兴的很,想着小孙氏都有一亩田做嫁妆,那大孙氏指定也有一亩田。
可任谁都没想到的是,大孙氏出嫁时,只夸了一个小包袱,身上的衣裳补丁套补丁,竟是连件像样的红衣都没有。
沈家人到场就黑了脸。
事后才知道,大孙氏一点儿嫁妆都没有,包袱里就两件破烂的薄衫。
等到小孙氏过门时,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孙母找人为小孙氏订做了两套红衣红裙,一套成亲当日穿,一套第二日见公婆时穿。
还有那陪嫁的一亩田,孙母特意找了两人抬着一筐红布盖着的土,比作田地,配着柜子、箱子、被子等物,十几个人,排成了一长溜,十分有牌面的随着小孙氏一起进了沈家的门。
那场面,当日见过的人都说,地主家的姑娘们出嫁也不过如此。
小孙氏是风光了,大孙氏就难过了。
沈家出了一两银子聘大孙氏,结果大孙氏啥也没有带来。
反倒是小孙氏,聘礼六百个铜子,却带回来不少的家什和一亩地。
这么一对比,沈家越发瞧不上大孙氏。
沈家的大儿子也不是好脾气的人,时常打骂大孙氏,一家子上上下下也帮着腔,不是挖苦就是咒骂,都说大孙氏不值那一两银子。
真真是把人贬到了尘埃里。
小孙氏冷眼瞧着大孙氏受苦受难,自个儿的腰板挺得又直又硬,
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