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
徐允恭。
朱元璋时期,早朝是不限制官员等级的。
只要是在京的官员,身上没背着紧急任务的,都必须来参加早朝。
四品以上进殿,四品以下在殿外站着。
身为正二品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徐允恭今天早早的就来了。
虽然弟弟徐增寿才是昨天事件的主角,但他年纪小,又没有官职。
所以徐允恭也没让他来。
一边,李景隆凑了过来。
压低声音问道:
“我可听说了,好多言官们昨晚连夜写好了折子,要弹劾增寿和皇长孙呢?”
李景隆跟徐允恭年纪差不多。
一个是魏国公徐达的长子,一个是曹国公李文忠的长子。
两人都是开国武将之后,现在又都在武军都督府履职。
所以两人的私交非常不错,李景隆一见到徐允恭,就过来通风报信。
“我看今天这个架势,那帮言官们不像是善罢甘休的样子,增寿没来,你可要多加小心了。”
徐允恭回头看了一眼那群气压很低,一个个板着张脸的六科给事中和御史们。
嘿嘿一笑,凑到李景隆的耳边说道:
“放心,昨天我就去见了陛下,陛下对此早有安排,皇长孙殿下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国为民。”
明朝的言官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他们品阶不高,只有七品,但权力却是极大。
六科给事中可以监察六部,都察院的御史纠核百官。
天天别的事儿没有,就负责吹毛求疵,抓住一点小事儿就不松口。
最终的梦想就是通过激怒皇帝,被施以庭杖杖毙。
然后就可以留名青史。
偏偏朱元璋在设立这个职位时,目的是为了制衡强大的勋贵和权臣。
所以特准言官们可以风闻言事,即没有证据也可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