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将装丹药的玉瓶捡起之时便已经一一查看过,许辰不认识玉瓶上的那些字,鲁智也不认识。+顶+点+小+说++但流传在宗师境高手之间、关于神秘人的知识里却有着这些字符所代表的意义。
外间的人显然无法明白神秘人的文字,但这却不妨碍,外界之人通过不断地尝试丹药的药效,然后再从自己熟知的知识体系内寻找到能够准确形容这种药效的合适词语,自发的将丹药冠以自己能够接受、用自己文字表达的名词,从而将这个名词和玉瓶上的字符相对应。
也许这种简单粗糙的对应早已失去了字符原本所代表的意思,但好歹能够让外界之人加以记住,并且流传开来。
而实际上无论在何处的时空里,两个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碰撞,本就是从最处的一一对应开始的。
几百年后的大明朝中期,传教士利玛窦和大学士徐光启的之间的交流,以及中英文之间的翻译,实则走的也是同样的路子。
当徐光启指着一张桌子说:“这个叫做‘桌子’!”利玛窦一定会回上这么一句:“itistable.”于是,“桌子”和“table”就这么理所当然的对应起来了,而或许在这两个名词相互对应之前,他们可能有着其他的含义,但自从他们对应起来之后,经过长久的流传,他们便成了唯一!
江湖上的宗师境高手关于神秘人丹药的认知也是大致的过程,但这种对应却只能适用于丹药上,在其余的符篆和法宝上却不能适用。毕竟不像徐光启和利玛窦的文字翻译,双方之间进行着准确的一一对应,江湖上宗师境高手们对神秘人丹药的解释,只是出于对丹药药效的概括,完完全全就是单方面的一种指鹿为马。很难说宗师境高手们破解了神秘人的文字,为此若是将他们生搬硬套的东西转嫁到符篆和法宝上,借此来判断符篆、法宝的名称和功效,显然会大错特错!
好在如今的许辰也不需要准确破解神秘人的文字,只需要知道丹药的大致功效便可。
听见许辰发问,鲁智便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