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连一滴汤水也未溅出。
“客官您慢用!”完,那老板轻巧的一转身,便继续托着那依然摆着几口粗瓷大碗的托盘向其余几张桌子走去。
锦衣大汉从桌上取过一双筷子,对着那一碗红白相间的米线深吸了一口气,温热的汤气便钻进鼻孔里,瞬间让全身都变的暖洋洋的,锦衣汉子便觉得一身的疲惫也褪去了不少。
如今这年头大唐没有辣椒,便是花椒、胡椒等调料亦俱是稀罕物,寻常人家一年到头也少见一回。而这的吃摊上,老板竟然在每一碗米线中都撒上了几粒,倒是罕见的紧!
原来却是老板见客人们钟情此物,另外加上了这些辛辣之物的米线口感更佳,深受客人们喜爱。为此,这老板便狠下心来花巨资买下了不少香料,为的就是多留住些客人。
老板的苦心没有白费,加了香料的米线汤果真异常鲜美,让客人们流连忘返,虽价格要比别家贵上数倍不止,但来这吃东西的人又岂会在乎这几个铜板?
于是,这吃摊的生意便愈发的红火了起来。
米线,早先也被称作米条,却是从中原之地南迁的人们想念面条的滋味,便仿照面条的做法做出来的吃食。只是北方多种植麦子,南方却种的是水稻,用料不一样,外观和口感便相差甚远,但却各有各的滋味,不上谁好谁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的本就是个乡音乡情。后来许是叫作米条不太顺口,便改作了米线,也有称作米粉的,名号不一,做法却相差不大。
本来,以锦衣汉子的身份自不会对这市井吃过多的在意。只是牙行附近的酒肆、餐馆几乎全被人包下来了,锦衣汉子来豫章晚了些,又是孤身前来,身边没个相熟之人,也不好去与那些拉帮结伙的商人们争抢什么,便只好退而在这街边的吃摊上打发一日三餐。吃过几回米线后,锦衣汉子便也好上了这一口,每日不来上一碗,口里总觉得淡出鸟来。
市井吃虽不如钟鸣鼎食之家的宴肴来的精细美味,但其独到之处依旧让其传承千年而经久不衰。
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