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量的资金的支持下,样本一天就做出来了。
由于是试运行,直接就拿了最常见最简单的二氧化碳作为试验气体。
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是度左右,稍微不到一点。
专家以导热性能优良的铜作为发动机的导温壁。一侧是度左右的沸水管道。一侧是度左右的冰水管道。
试验的结果并不太理想。
很简单的原因,管道本身的温度会持续影响发动机的温度。
这个问题很快也得到了解决。
只要两个管道做成一个方框,需要加热的时候,一侧贴近,另外一侧自然远离了。等需要降温的时候,把热管移开,冷管自然就贴近了发动机。
这样的设计基本不用动脑子,随便改造一下,焊接一下,也就完成了。没有任何的技术难度。
然而再次试验的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其实,不需要冷管贴近,只要热管离开,二氧化碳气体对外做功体积膨胀之后,自然就会迅速降温,然后在压力的作用下变回液体。
冷管只是把这个过程加速度了。
但是无论如何改进,始终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就是,频率。
使用燃烧室的发动机,一秒之内对外做功次数甚至可以达到数十次上百次。而这种冷热管形式的发动机,其对外做功频率要低得多。一秒甚至只能完成两次左右的对外做功。
就这频率是绝对无法胜任飞机发动机的功用的。
无论专家们如何改进发动机,或者选择不同的填充气体,或者选择不同的导热装置,或者选择其他的各种思路,始终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频率。
频率低了什么都是扯淡。
整个研究工作陷入了无限测试,无限否定的死局。
连着好几天,没有任何一点进展。
这个时候有人想起了李庚初最早说过的话,他并不是限定非要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去达成目标。他从头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