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与后世不同,后世的各种补习班风行一时,各类巧立名目的补习班,疯狂吸金,家长付出大笔的金钱代价,为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很多补习班,不乏任课老师的影子,甚至有的老师,把一些需要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故意留到补习班讲,迫使家长不得不把重金花在课外补习上,既给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又占用了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直到国家出手整治,才将这个势头遏制下去。
80年代则不同,此时的全民教育主要是成年人,工业文化宫、夜校、广播电视大学等,成了年轻人获取知道的渠道。
此时的年轻人学习热情高涨,各种技术类学习班层出不穷。人文的更多,到处都是文学班、绘画班,书法班……甚至气功班,说唱班……
此时如果你在大街上走动,听到一个年轻人边走边吟:
“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用他来寻找爱情……”
你不用以后世的眼光认为他(她)是神经病……因为他(她)可能真是的因为情怀。
而这所有的班,要想吸引人,最好是办到夜校、文化宫、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文化场所,就像皮包公司喜欢把办公场地设在某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一样。
所以在各种文化场所,一到夜晚,就人潮汹涌,一个个怀抱求知梦想的年轻人,急匆匆的进进出出。
毕竟,这一代被耽误的人太多了。
宛都夜校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诞生的。
褐赤色的大理石门柱,白色竖条形油漆木牌,黑色的“宛都市夜校”的粗宋体大字,迎着宽敞大门的分流花坛,幽黑的铸铁栅栏,一坛散着浓香的蔷薇花,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雷雪莉把车子扎在院墙边的自行车停车道上,笑意浓浓的望着周道:
“我要去上课了,你们新闻班在那边,等下我下课了,去你们班看看。”
她纤手一指,嘴角上挑,极其天真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