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毕业答辩的任务。
一部分学生走向社会,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一部分学生将升为研究生,继续进行深造。
在毕业论文的分数出来之后,陆知瑶向徐佑汇报了自己的成绩。
【路之遥:答辩终于结束啦】
【徐佑:怎么样,还顺利吗?】
【路之遥:过程没有那么顺利,但结果还是好的】
【徐佑:那就好。具体怎么回事,展开说说?】
接下来,陆知瑶向徐佑描述了一下,自己答辩过程中的经历。
正如他们预料之中的,当陆知瑶结束了对自己论文内容的讲解之后。
大部分的老师,是处于比较懵的状态。
因为整个论文的主题,并不只是哲学,而是哲学与物理学的联系。
其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也不仅仅是点到为止,而是非常的硬核。
这些哲学系的老师,甚至不知道该对陆知瑶的论文,提出一些什么问题。
好在,其中的一位老师,本科学的是物理专业,对于陆知瑶论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一些了解的。
在这位老师的提问下,答辩过程才顺利的进行了下去。
而在之后的评分过程中,几位老师也没有马上达成统一的意见。
他们不能因为不懂陆知瑶论文中专业的内容,而轻易给出低分。
而哲学本身,并没有任何的限制。
即使在陆知瑶的论文中,有那么多专业的物理知识。
这也并不算不符合“哲学”的中心。
因为这些老师们,无法马上给陆知瑶的论文打出客观的分数。
他们并没有在答辩的过程中直接给分,而是在答辩结束之后,找到更多相关的专业老师,征求一些更专业的意见。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
这些物理专业的老师,也对陆知瑶论文中的内容,给出了高度的认可。
陆知瑶论文中提出的种种理论,更是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