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东大一院医师节活动后,沈青易又通知周沫,这次由袁教授带队,和帝都大学做一个国家级的项目。
由于是多中心的慢病队列研究,涉及的研究人群需要精心讨论纳入,多个中心的工作人员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的数据收集,整理等工作,包括调查问卷和调查随访的话术,以及填表标准。
这个项目的时间预计在十年,所以现在做的所有东西都是在铺路,有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味。
十年后,或许开展和主持这个项目的人都有可能不在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离开这项研究。
发表出的研究结果以及研究成果的分享,极有可能不是现在牵头的这帮人。
这也是国内大型长期队列搞不起来的原因之一。
然而从国家层面出发,这种项目不能不做。
队列研究无疑是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金标准”,因为它能提供病因和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推论。
国外有名的大型队列研究已经层出不穷,甚至有研究随访时间长达五十年,而且数据还在实时更新和完善中,以前可能仅仅含有一些简单的临床检查结果和临床基本资料,现在已经涉及基因测序、甲基化、蛋白数据、甚至单细胞测序等更多新兴的组学数据。
甚至还以此建立数据库,成为众多相关研究者的数据来源,继而衍生出更多的研究,百花齐放。
然而国内这种大型队列研究却很缺乏。
于是上面着令帝都大学牵头,联合国内各大高校、相关科研院所,把这个项目开展起来。
然而队列研究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要求相当高,又有各方机构加入,对各个机构之间的协作也是一种挑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做研究也是如此,一千个研究人员就有一千个想法,但同一个队列研究要控制变量,不允许这么多哈姆雷特出现,只能事先针对项目设立p(标准化操作流程)。
这种就类似国标、行标,事先把可能出现分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