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百姓。
这在乾朝可是不多见,莫非这大理在秦凌云的治理下当真到了鸡犬不相闻的地步?
她哪里知道,这些官员之所以这么做,那是因为每年的政绩考核可都是要在这上面做文章的。这一年下来你做了哪些事,哪怕在鸡毛蒜皮都会被记录在档,当成政绩的一部分。
想升官,就把政绩做好做强,树立口碑不说,多为百姓干实事。
大理的官员俸禄那是相当高,而且管理的地区越大,招商的项目越多,这里面可还是有提成的。
这个提成可不是私人暗地里干,而是光明正大的提。
上至主官,下至衙役,所有人都有相应的分红份额。所以对于招商引资什么的,升官什么的,大理的官员看得那是比谁都重。
而且这么些年下来,许多官员都有了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尤其是与百姓接触得多了,他们从这些最底层的人民手中可是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关注民生就等于关注市场,民生是最能反映一个市场好坏的标准。
米粮盐等生活物品的价格涨跌,直接可以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建设。
这可不是后世,在这个交通十分不便的时代,一个地区的经济就是一个单独的市场。
外地除非是大批量投入货物与钱财,否则很难影响到当地的经济。
元夫人价格元烈阳这么多年,多少懂一些这方面的东西。虽然没有元烈阳那么精通,但是走马观花的看下来,再加上元瑶在一旁解说,才明白大理如今到底是有多富有。
外行人或许只是看热闹,觉得大理有钱,汇集天下商贾之地,税收收到手软。元夫人这半个内行人却是从百姓出发,看到了大理最为根本的富有。
什么叫藏富于民?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百姓们一个个穿着得体,孩子们有书读,能识文断字,人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就叫藏富于民!
甚至元夫人还看到了几起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