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分不清楚那些是渭州义兵?哪些是乾州被害百姓等义冢了。
最后由曹元忠敲定,干脆就都一起维护和祭祀。
所以李孝逢千辛万苦打听到地方的时候,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以为他一定会见到的是荒凉的村庄,枯败的梧桐树,以及可能连土包都没有的坟茔。
但实际上,他看见的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村庄,农夫农妇喜气洋洋,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老人们也怡然自得在村口指指点点。
不过他们指指点点的不是李孝逢等几个外乡人,而是村庄中的半大小子们正在村头列阵。
最前面,是一个长得颇壮的少年郎,正拿着一杆木棍作为武器,像模像样的在‘练兵。’
确实就是练兵,李孝逢仔细观察了一下,少年郎提着‘马槊’指挥着半大小子们,一会排成列阵迎敌的方阵,喊着奇怪口音的一二一口号,随着号声前进。
一会又排成突击用的锋矢阵,猛冲猛打。
走了几步,少年郎嘴里‘叮’的一声尖叫,半大小子们就停了下来。
再‘嘭!嘭!’的喊,半大小子们就集体上前。
嘴里也随着指令,呜呼!呜呼!羽林!羽林的大喊。
李孝逢身边的孟蜀晋禁军襄武军虞侯,猛然将眼睛瞪得大大的,他抽着冷气回头告诉李孝逢。
“此间十岁上下的半大小子,进退皆有章法,能听懂金鼓之声,还有结阵守望之心。
要是继续这么练下去,再长大几岁,那就是了不得的悍卒了啊!”
而且这还不算完,少年郎指挥着半大小子们列阵进进退退之后,还考教起了弓箭。
虽然用的都是竹弓,射出去的也是竹片削成的竹箭,受制于材料,准头确实也不怎么的。
但是他们竟然有了像模像样的奖惩措施,射得好的就会被少年郎任命为小头领,射的不好的还会被用竹片打屁股。
这当了今日份小头领的,眼睛都眯起来了,显得得意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