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第二年,蔡鹤卿进京殿试中了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第三年授职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后遇梁启超,同情维新派并支持创办新学,包括上海女子经正学堂,蔡鹤卿亲自授课。
所以,他跟刘玉芳有师徒之谊。
由于看不习惯清廷之腐朽,去年他辞官返乡,恰好遇见刘玉芳回绍筹办中西学堂,被聘为中西学堂教长。
在清末办学,学堂督办只是个行政职位,而教长则需要有名望人士出任,才能镇得住那些文人墨客。
蔡鹤卿是绍兴走出去的举人,十八岁就在绍兴开堂讲学,十五年之后出任中西学堂教长,当之无愧。
蔡家世代经商,其父和几位叔父在江浙都开钱庄,自然跟陈其美的二叔,珠宝商陈宗玉关系密切,蔡陈两家的情谊也就这样认识并开始。
陈琪美父亲早逝,他跟随长兄陈琪业投靠二叔陈宗玉,跟蔡鹤卿就此认识。
而陈琪美是个野心勃勃、思想激进分子,虽年轻却跟同样激进的蔡鹤卿很是投缘,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
受聘中西学堂教长,蔡鹤卿也把陈琪美带了进来。
到此,陈天华这才恍然大悟。
不难发现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点,除了思想激进,还有就是同乡,同为浙江人。
在时下社会,同省同县同乡在一起共事,都有一个特殊的情节在其中,那就是一份基本的信任。
他们这些人走在一起,都是忧国忧民、志向远大之人,也叫志同道合。
瞧见陈天华寡言少语,隐隐忧郁的眼神,似乎看尽世间上的所有一切,鹤卿先生声音响起:
“土根…不天华,你现在乡下做什么?”
陈天华抬手,不卑不亢道:“回先生的话,晚辈如今在乡下搞些水产营生。”
刘玉芳立马接过话来说道:“他能下湖捕捉河蚌,养珍珠的大河蚌,收获不少大珍珠。”
蔡鹤卿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