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上说,杨院士是因为可控核聚变研究获得突破才获得的诺贝奖!”
“可控核聚变?听着就高大上!”
“好像是说要是能成功的话,人类能源问题就解决了!”
“哇!这么带劲?”
“对了,今天爆出的五国集团携手合作不就是研究可控核聚变的?”
“是啊,为什么把我们排除在外?”
“大牛杨院士都在咱们这,不邀请咱们?这些老外是不是疯了?”
“我看有分析文章说,人家就是针对咱们!”
“靠!这么贱?”
“果然是亡我之心不死。”
“那我们就这么看着人家搞实验?”
“就是啊,我们有杨院士,我们为什么不自己搞?”
“国家在干什么?”
“在下一盘大棋……”
“下棋党滚开!”
杨宁院士获得诺贝奖,与五国联盟共同研究可控核聚变的新闻放在一起。
让无数国人感到憋屈。
新闻媒体立刻从中嗅到了热点的味道。
第二天,几乎所有报纸都把这两件事混在一起作为头版头条。
《五国联盟携手合作,我们要望洋兴叹吗?》
《可控核聚变研究,这场马拉松我们在起点处就落后了!》
《洋人再次架起长枪利炮,百年后的我们该如何应对?》
《诺贝奖的得,可控核聚变的失,得失之间天平是否已经倾斜?》
舆论的发酵速度超乎想象。
尤其是在娱乐业还不发达的年代。
民众的关注点都很单一。
仅仅半天时间,关于可控核聚变的讨论就成了全名话题。
尽管绝大多数人都还没弄明白可控核聚变到底是个啥。
但并不耽误积极热情的参与。
这场全民讨论愈演愈烈。
为了提高民族自信心,同时也为了预防舆论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