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干净盐卤的方法。
为了完成这个晒盐计划,他在泛卤区和附近溪谷山地附近来来回回观察许久,因地制宜设计出来一个还算合理的结构。
这条溪谷不算大,溪水来源于上方两里之外的一眼山泉,一年四季都有水,倒是给制作盐卤提供了足够和充沛的水源。
另外根据附近地形,这里夏天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山洪,因为两边山岭不算太高,坡度也不是很大,以砂岩和土质为主,加上原始森林的固水能力强大,这里不可能出现乌龙江那样支流汇聚而成的恐怖洪水规模,就算暴雨引起溪水暴涨,但一般很快也会褪去。
他的这个推测得到了蒙族和土著野人的肯定,他询问之后,两族人都表示这种溪谷之中很少有大水出现,而且一般来的快去的也快。
因此只要设计合理,晒场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首先是在盐卤区附近寻找一片高低错落的区域,阶梯状挖掘出来三个坑,底部铺上几层石盐泥沙,然后用脚反复踩踏,让其形成一个渗漏很慢的盐坑。
在盐坑上方,从溪流挖掘沟渠引溪水过来进入第一个盐坑,然后用藤筐将挖掘收集的含有大量盐霜的泥沙用水淘洗,将里面的盐分溶解之后,顺着一条缓坡沟渠慢慢流淌沉淀,让盐水流入下方第二个盐坑之中继续澄清。
等第二个盐坑中的盐水汇集满之后,放入最下面的第三个最大的盐坑之中蒸发,当盐水的浓度逐渐升高,到一定的饱和度之后就会析出食盐。
最后将析出的食盐用藤筐捞出来沥干之后就可以收储运送出去。
整个冲洗、澄清、蒸发三步清晰有序,并没有太烧脑的工艺,徐晨相信这些原始野人只需要简单的学习就能完成,远比用火煮盐更加方便安全。
虽然这样制盐会比较慢,但眼下所有部落加起来也才几千人规模,一年也吃不了多少盐。
更何况盐是需要用财富交换的,不会白给,各部落在农耕还没有大规模铺开之前,在粮食还未成为主流之前,对食盐的需求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