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材料这块,因为之前在做耐高温和隔热材料,所以很了解,这一块就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产学研不匹配。
研究材料的学院派研究的东西很前沿,教学的老师教的知识理论性很强,但是结合实际很少。
工业上由于技术的落后,生产不出先进的材料,这就造成产学研之间的关联性非常薄弱。
学校要出论文,而出论文最好办法就是研究像是纳米材料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用起来大多是无从下手的超新材料。
这就导致从2006年开始,我国研究者发表的材料科学论文数量就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实验室环境制造出的材料根本无法应用到工业领域,有些新兴的材料甚至几十年后都无法应用到实际中。
说的好听点就是领先工业化几十年,说的难听点就是纸上谈兵,目前毫无用处。
当然不是说这些东西没用,只是无法解决目前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而航发领域也是一样,甚至比材料落后别人的更多。
但对于江凡目前的情况来说,却可能反而是好事,只专注当下的研究所研究员们对于新知识很多可能连概念都不知道。
可教授们知道啊,他们研究的东西虽然或许30年都没有用,但毕竟是前瞻了30年。
再来看只超脱了十几年的东西,从概念上好多都是不陌生的,所以学得快理解的也快。
于是江凡说出自己最终的观点:“所以我们这件事反而应该找这些熟悉也擅长研究新东西的教授们来参与。
他们不光研究的会更快,并且这些教授最擅长的就是教学,让他们再给工程师、研究员们上大课做讲解,必然事半功倍。
而且这些东西对他们而言同样是一个学习,让他们之前很多偶然或跳跃性得到的结论有了严谨的证明和支撑,他们也会如饥似渴,求之不得。”
院长听完江凡完整的思路,觉得有戏,看向他道:
“你这个法子不错,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