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亮一脸认真道:“若不设北宫皇后,只能策封郭氏为三夫人之一,那百年之后、她不是连个皇后的名号也没有了吗?”
大臣们反对的、显然是把魏太后变成晋朝妃嫔,而非何种封号;但荀勖自己没说、只谈北宫皇后不合礼制,那不能怪秦亮切题反驳。
阅门正厅中的嘈杂声再次响起。同时大家应该也听明白了,刚才皇帝的话主要不是辩驳、而是表明了应该回报郭太后的立场!
这时人们大概终于想起了郭太后的大功!
且不说禅让时郭太后的配合,那件事不太说得清楚,因为郭太后召见了几次大臣问天象、戏做得很足以至于难辨真假;但是扬州勤王,郭太后在司马家与王秦令狐家之间,可是明确站在了勤王军这边,为勤王提供了大义名分。
因此皇帝看似荒唐,实则确定了他是看重恩义之人、不愿做兔死狗烹之事!不然像贾充悄悄建议的那样,事成之后就把郭太后关到永宁宫去,外人见都见不到,那又有什么问题?
到时候给她贴上一个贞节圣女的标签、幽禁到死,死了再给个忠贞于魏朝的皇后谥号,名声面子给足;而郭太后自己基本就可以等死了,郭家的亲戚更是会被排挤,一点实在的好处都不给。
很多事就是这样,拿到桌面上很好看,实际却坑得一塌糊涂!公卿大臣们嘴上不说出来、尤其不好在朝堂上这么说,心里当然能分清。
但像秦亮这么干,把一个三十多岁的寡妇封个北宫皇后名分、地位独次于皇后,郭太后只是名声产生了争议,却能继续活跃在宫廷各种场合、过上有滋有味的日子;身后也能得个皇后谥号,晋朝的皇后、显然比已经灭亡的魏朝皇后名义更管用。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回报!
一定是这样的!毕竟秦亮一向有不好女色的名声,都是为了回报郭太后。
在场的文武大臣不少都有功劳,一些支持过秦亮封王称帝、有从龙之功,一些跟着秦亮打过仗、有军功。谁愿意看到、皇帝是个翻脸不认的人?皇帝这还记得谁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