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激动,康熙又跟着戈柔去了一趟庄子。
还是上次戈柔带康熙来的那个庄子,此时,庄子上一片丰收景象。
来了后,康熙水都顾不得喝一口,便开始下了田。
康熙亲自盯着,最后忍不住下了田。
傍晚十分,天色微黄,总共收获了五亩地的水稻。
经过一番称量,这五亩地的亩产都能够达到十石。
即便是江南的良田也不过是亩产五石左右,这还是在丰收的季节才会有的。
可以说,亩产量翻倍。
按着现代的度量法来算,十石谷,脱壳成米也有八九百斤,要知道,清朝水稻平均产量也就三百斤左右。
这可是翻了近三翻。
自古以来,粮食产量就是衡量一个朝代是否繁荣昌盛的标准之一。
从粮食被广泛种植开始起,历朝历代都在为粮食产量做努力,从一开始的亩产几十斤,到如今的目标三百斤左右,这是一代代人的努力。
如今在他在位期间,水稻亩产能够达到近千斤,这样的功绩,足够被载入史册,只要这良种能够被推广开来,那他便是始无前者帝王。
有这样的功绩在,他必然是一位被后人称赞的明君。
除了水稻,还有棉花。
毕竟戈柔原本的目的便是提高棉花的产量。
水稻能提高一倍的产量,棉花也几乎差不多,康熙虽然还没看到棉花,但是已然是信了戈柔的话了。
水稻和棉花都有如此高的产量,归功于两点,一是优良品种,二是好的肥料。
除了水稻和棉花,其它作物只要用了肥料,也能或多或少的提高产量。
戈柔把肥料的事说了,随即康熙便明白了,这肥料的重要性。
不过戈柔还说了另一件事,让康熙有些沉默。
戈柔说的是:“皇阿玛,儿臣能做到将水稻棉花产量提高至此,这主要归功于儿臣意外从十三行的人手中得到了两袋种子,这里面有棉花种子和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