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恭恭敬敬的说道:“君候,先君候的谥号已经议定了,为‘桓’。”
田因齐略加思索:“齐桓公……似乎重名了吧?”
淳于髡道:“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以此看来,先君候谥号为桓,乃是十分合适的。况且上一位齐桓公乃是姜齐之候,如今先君候出自田氏,既非同族,那么同谥号也无不可。”
田因齐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那么就以齐桓公为谥号吧。”
谥号这种事情其实不是什么小事,毕竟这关系到了一位君主的身后名,能够和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同谥号,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称得上是一件好事。
谥号议定之后,田因齐又开口道:“诸位,本侯刚刚已经收到消息,因戴喜不愿自去宋侯之位,魏国使者吴杰自宋国无功而返。如今魏王大怒准备派兵伐宋,楚王已派遣使者前来,希望联络本侯共同出兵抵御魏国,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这才是今日会议真正的核心议题。
一名白发苍苍的齐国田氏公族老臣咳嗽一声,缓缓开口道:“君候,如今先君刚去正是国丧期间,国内人心不稳,不宜妄动刀兵啊。”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虚无缥缈,但田因齐其实非常清楚,这位自家的伯爷爷说的是实话。
虽然说这一次田因齐即位属于比较稳定的、众望所归的那一种,但是新旧君主交接必定会导致一波政坛的洗牌,总会有老人黯然退场和新人意气风发的上位。
伴随着这样的洗牌,即便不产生什么内乱,但是在这个时间段里齐国的国家机器能够发挥出来的作用,总是要比其他时候小上不少的。
另外一名大臣也道:“如今君候刚刚继位,诸事繁杂,魏国又是天下霸主,兵锋之盛难有人当。若是出兵援助宋国,能够取胜则矣,万一吃了败仗,岂非会影响到君候的威望?老臣以为此举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