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待遇真好,一年能吃一顿肉菜,这日子过得很不错。”
孙犇笑着说道:“怎么可能一年一顿,我们平时七天一顿肉菜,战时是三天一顿肉菜。”
“待遇这么好。”
不只是曹正圆,所有明军降兵都非常惊讶。
没想到他们待遇这么好。
曹正圆厚着脸皮问道:“这位兄弟,我们也要加入。
军中的待遇怎么样,给我们讲一讲。”
孙犇就等这句话,他可不是普通的炊事班士兵,他是一名祝师。
他们来的人全是祝师,最擅长做思想工作,特别是诉苦运动。
孙犇立刻给这些士兵,讲述他们军中的待遇。
他借着这个话题,说起了自己的身世。
他也是一名大明朝的普通军户。
孙犇介绍自己的身世,这些人都有共同的经历。
他们能轻易共鸣孙犇说的事情,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
孙犇说着自己以前的苦难,这些人都流下眼泪。
同时向孙犇倾诉,他们当军户时,受到的苦难。
孙犇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把他们受到的苦难一点点分析。
真相就是大明朝廷和将领对他们的剥削。
曹正圆听完恍然大悟,他立刻把手中舔干净的碗,摔在了地上。
“我们平时给千户大人种地,战事给他们卖命,这些人就是这么对待我们。
平时都吃不饱饭,遇到困难还要卖儿卖女。”
李凤鸣听到降兵营地内,响起阵阵痛哭声。
他不时还能听到,这些人对将领和大明朝廷的咒骂声。
人非常容易受到群体感染,与相同身份的人,共情某一件事。
人群中的祝师,可以轻易把没有共情的人挑出来。
这些人大部分是家丁兵,他们是既得利益群体,很难通过诉苦运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