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的张蒙并不领情,甚至几次戏弄欺负蔡琰,但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比之旁人自然更加亲近。
蔡邕是世之名儒,早早为儿女定下了门当户对的婚事。比如蔡琰,就是被许配给了河东世家大族卫氏子弟,只不过蔡邕自从十二年前开始屡次受到政治牵连,经常处在颠沛流离中,偶尔偷偷回到京师也待不久,无法主持家事,而且蔡琰毕竟年龄尚小,所以与卫氏虽有媒妁之约,始终没有落实。
张蒙对蔡琰心怀好感,可是自惭形秽,觉得配不上才貌双绝的蔡琰,当年得知了蔡琰被许配给河东卫氏的消息,只是独自一人默默灌了几大坛酒下去,昏天黑地了几日几夜,从此有意与蔡琰保持距离,即便同在京师,也几乎没有再主动接触蔡琰。
如今的张蒙兼具两世的喜怒哀乐,故人相见,惆怅之情不言而喻。
曹操同样认识蔡琰,笑道:“原来是昭姬,哦,你还没有去河东啊。”
这一句话,刺痛了张蒙的心弦,他随即移开了目光,不知该如何面对。
曹操又道:“哎呀呀,同窗相见,承英,你不多说几句?”
张蒙正是心烦意乱的时候,忽而嗅到一阵芬芳,下意识抬头看,顿见一张绝美的脸近在咫尺,本该是冷寂的表情却因为他而温暖,便如冰山消融,给人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承英,许久未见。”
蔡琰带着笑,夹杂几分腼腆。很难想象曾经朝夕相处的人,此时此刻竟然会有些陌生。
张蒙努力挤出些笑容,很不自然:“昭姬,你还好吗?”
蔡琰淡淡道:“挺好。”言止于此,反而局促起来,不知该在说些什么。
曹操轻咳两声,问道:“老师最近如何吗?我听说他远在吴会,不知何时能回京师啊!”蔡邕从前受人诽谤,害怕被皇帝制裁,故而逃亡东南,时下寓居吴郡、会稽郡等地。
蔡琰回道:“月前与阿父互通书信,阿父有回京的打算。”
曹操直言不讳:“先帝晏驾已久,老师确实可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