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上。陈军长能明白么?”
“呵呵。完全能明白。”陈韶笑道。
看着这两位对答如流,交谈甚欢。雷军与张文亮就感觉自己的确冒失了。不禁冒失,还真的太嫩。如果两人能在交谈之前就把迷惑理清楚,就不用想着走胡大多的路子和陈韶交谈。
陈韶此时被杨光完全吊起了胃口,“杨大校说的没错。我也是这些天看了你们对战术的安排,才有些豁然开朗。我最初想的减少一线战斗部队规模,完全是在漫长战线的一线减少规模。而不是让班排部队独立作战。如果在阿萨姆地区,是以连为单位作战……”
杨光忍不住插话进来,“请容我稍微打断一下。要是可以的话,我宁肯是排为单位。或者说,是加强之后的排。譬如,以6-8个班为作战单位的突击部队。”
陈韶眼睛一亮,“那可就是四门炮,三挺重机枪。火力相当可观呢。”
杨光客气的答道:“这就得感谢陈少将。你让我看到这种可能性。”
两人越聊越投机,雷军与张文亮听到后来,干脆拿出小本本记录起来。
杨光也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大校,与陈韶一样,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两人对于战术的理解都相当现实。
与雷军和张文亮的看法类似,杨光对于48军这种模式有些质疑。然而杨光的质疑并非是该不该这么做,而是质疑基层的士官阶层有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级别的指挥。
陈韶听杨光讲到这里,忍不住呵呵笑道:“大校,我比较悲观的看法是,少尉和中尉们有没有能力完成这样的指挥。”
雷军与张文亮听到这话,都停下笔,不禁对视了一眼。两人都从对方眼里看出了自己的心情,那是豁然开朗的心情,也是一种畏惧的心情。
新战术对军官们的要求很高,因为新战术中,军官再不是指挥着其他人上,而是要军官能够领着部队上。
不管是通过危险的前线阵地,或者破坏敌人的铁丝网后插入敌人防御的薄弱点。这些都需要一线指挥官们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