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打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帝国崛起 > 第六十五章 文化士气

第六十五章 文化士气(1 / 3)

冯恺和徐老五两兄弟出了大营,将如何强军这样的议题抛给参赞处让他们议就行了,没必要非待在那里听口水话。

如何强军,冯恺其实并没有那么关注,因为他可以用后世的练兵方法结合当前时代的风格,整合在一起来达到目的。

说白了就是军容、军纪和军工,只要这三者能够完全达到要求,武锐军就必然是当世劲旅!

最难的还是军工,按照冯恺的设想,他原本是打算利用这几年的时间狠狠发展一波火器,比如后膛的底火枪,比如轻便的迫击炮,比如威力强悍的榴弹炮……

只可惜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想要实现这些难度大到登天,光是一个材料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就更别想什么流水线作业了。

然而没有流水线就没办法形成量产,无法量产对于军力超过十万的武锐军而言根本没有实际意义。

按照冯恺的保守估计,火器想要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流水线规模化量产,时间最短也要十年,而且这还是在他能提供完整思路的前提之下!

也就是说,武锐军角逐天下还是会以冷兵器为主,辅之以热武。

但武锐军的热武肯定不会是官军手里的那种垃圾。

大明一直都有火器,比如各种各样,威力不俗的大将军炮,比如鸟铳……

大将军炮也就算了,鸟铳……弊病确实不少,但绝非不能忍受,明太祖设立的神机营更是当时的主力军种。

然而到了大明中后期,贪污腐化严重,负责制造热武的火器局自然不会例外,于是粗制滥造的火器开始充斥于军队当中,炸膛炸的那叫一个精彩,以至于明军几乎没谁待见火器,使用火器的基本也就成了老弱病残的专属……

几年前大明的火器研究家毕懋康将几百年间使用的火绳点火击发装置改成了火石,也就是最早期的燧发枪,在当前已经问世。

毫无疑问,燧发枪的出现对于火器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推进作用,但在当前而言,其实也就是迈出关键性的一小步罢了

最新小说: 抗战:天下第一孔二楞 空降1630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归流 穿成假太监:后宫太乱,皇帝跪求我平乱 顶级大昏君 抗战之这个杀星才9岁 我不是袁术 大乾边关一小卒 三岁奶团下山:绝嗣皇帝爹有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