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对你负责的。”
这种暗示性的小包袱,让观众们很买账。
可是不少同行脸上相当不屑,心里直接吐出两个字:三俗。
胡炎才不理他们呢,只是氛围依然不够,他只能继续白话。
“这段活儿是传统相声《八大棍儿》里头的曲目,也有艺人演出的时候,叫成《张双喜奇闻》,但是更多的人叫《张双喜捉妖》。”
“但是今晚能搬到舞台上来演,算是非常难得的。”
“为什么呢?”
“立国前这个节目好多说相声的都说,后来就失传了,只留下这么一个名字,叫“张双喜”。可具体该怎么说,这活儿该怎么使,没有清楚,找不全本。”
“可这活儿,又是怎么到了我手里呢?”
“这事儿说起来,也算机缘巧合。头几年,我还二十岁不到,在外头学艺,有一年我到了陕省西安,那里的曲艺氛围也很浓,我就奔那儿找地方演出。”
“有一回,我遇到了一位老先生,叫郑纹喜,他看我投缘,就把师门传下来的这段老活儿传给了我,所以说这得算是一番机缘,在这里我也很感谢郑师兄……”
话说得轻描淡写,其实里头的过程复杂着呢。
当年他跑到西安,跟着一家草台班子走穴,有一回台底下就坐着郑老爷子。
别人可能认识,但胡炎自己是不认识的。
结果演出结束,郑老爷子请他喝茶,这才结识。
胡炎虚心请教,老爷子也指点的很用心,来言去语,一番考较,发现他确实是一块说相声的好料子,答应送这段活儿的录音给他。
只是老爷子年事已高,出来一回,不好出来第二回,过了些日子,便让师门里的后人送来。
活儿,就是产业,那是可以换饭吃的。
后辈许是心有不甘,瞧着胡炎年纪也***着当场比拼手艺。
赢了,录音带拿走。
输了,录音带留下,但对外得说已经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