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书斋厅堂悬挂的厅堂联。不论悬挂和张贴都形成了一定的格式,从艺术到形式上也日益成熟了。对联是由对偶句发展而成,说准确些,它是在诗、赋、骈文的创作实践中对偶艺术臻于成熟后的产物。人们自觉地和广泛地运用对偶艺术到诗文创作中,是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后来又出现了骈体文,骈文和诗歌中出现了大量书对精工的作品。至此,对联产生的条件完全具备,即从骈文的母体中分娩而出,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对联。
三.如何写对联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律诗对仗限于两句之间,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允许重复。骈文对仗扩大到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允许同位虚字相重。对联对仗的严格要求不亚于律诗,而且将长联同边自对的形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1.同类词相对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是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非常工整。同类词相对是对仗的基本原则。该联“真”,“假”,“有”,“无”,都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名词。“作”,“为”是词意相近动词。“时”和“处”在语法上是副词,在字面上“时”又可理解为“时间”,“处”又可理解为“空间”。“亦”,“还”在字面上是词意相近的副词,在语法上可视为省略了动词“是”。但必须了解其中还有句内自对自重,“真”对“假”,“有”对“无”是反对,而且都重用一次,这才是此联的精华所在。
在谈到对仗时,人们常常作语法分析,以便说明“词性相同”或语法结构”相同。但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有时也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王力在谈诗词格律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诗词格律》第127页)这对于楹联的对仗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