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还是向南方贸易线路的中转站,也是大汉国江淮间重镇。不过接手后,大汉也没往这里塞多少兵马,毕竟北方危险更大,所以寿春只有正规军一个营部,营是2千人编制,属于还没改革的旧有编制,不过这个营可是从寿春到荆州一线唯一的大汉军队,寿春其实只是一个曲200人马而已,一个军侯看守这座大城。当然南方更多的城市压根就没得军队驻守,郡府才有像样的军队。这个寿春还有郡兵乡兵几百到上千不等,这还是要看农业时节。农忙时少一些,农闲时多一些。这些义务兵也就看守下,威吓盗匪用。官军200人其实也是足够了,200人足够去斩杀上千的造反流民和贼寇。历史上刘备也好,还是不知名的小校也罢,都只有数百人就能斩杀数千上万的贼寇。汉朝正规官军的战斗力一直是很强的。
最搞笑的是,这两百人的官军一样在城外有大片的屯垦地。足够三个营吃的良田有些难为这200人的官军。官军人少种收都不易,所以农忙时节,强制城内非务农的手工业服务人员参与军屯种植和收割。当然也是付给粮食做补偿。
军屯的制度谈不上不好,也不能说好,但是确实给各地驻守部队解决了粮食问题。也给大军调动减轻人民负担。各地军队都大量囤积军屯出产粮食,使得军队调动不须原来那么辛苦。缺点是万一有人造反就比较麻烦。
大汉的做法,校尉就是管理一个独立战术单位,也有防止造反的意图在内。历史上基本都这么办,只有那些不这么办的朝代比较麻烦。满清时更是缩减到千把人的样子,以便更好控制。吴越的做法也是如出一辙,2500人一个军团,军团长等同于2000人的校尉。为啥从原来的5000人部队削减到2500人,还不是怕人家造反。2000人的话其实稍微有些困难,尤其是对仗北方游牧民那种集团抢劫。所以用2500人的编制以便更灵活处理这些麻烦。古代一个好的将领,带兵五百左右,一般凭借城墙能很好防守十来万游牧民的进攻。当然这个是唐以前,在大汉人的攻城技术没传到蛮夷那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