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都是靠着父辈医术的庇护才能在皇城内站稳脚跟。”
“可是虎父无犬子毕竟不可能一直出现,因此哪怕是太祖时期的名医之家,到了百五十年后的如今,却也不堪大用了。”
张伯阳已经说得很通俗易懂了,他这句话不止在说太医院的制度,也再说大明的户籍制度。
朱元璋早年定制的卫所制和户籍制,对于百姓来说到底好不好?这个回答是肯定的!
现在的户籍制在朱元璋创立之初,甚至传承到了朱棣时期,都是让百姓和皇帝十分愿意接受的。
明朝户籍制度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民户务农,并向国家纳农业税。
服徭役时,军户的义务是服兵,匠户则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
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农民的子弟世代务农,工匠的子孙世代做工,军户的子孙世代从军。
这一职业户制度,继承自元朝的“诸色户计”。
明代法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
任何人离乡百里,都必须持“路引”,“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
对于明初经历动乱的百姓来说,说实在的,这种职业户籍制度,就是铁饭碗制度。
军户有自己的田,农民有自己的田,工匠可以挂名在官府下面,没有工做,也能领取钱粮。
这完全就是明初的铁饭碗制度,而他之所以崩坏,却怪不到朱元璋头上。
户籍制度的崩坏,主要源自于明朝财政不足的崩坏,也有部分明朝皇帝不变法的问题。
大概朱元璋也没有想到,他弄的户籍制度,居然到了一百多年后,还没有有人想出新的办法变法。
尤其是明朝的财政制度,完完全全还是明初的那一套。
唐朝前期府兵制,中期改为募兵制。
这都是来自皇帝有决心进行调整的想法,而明朝的皇帝,普遍都在艺术细胞上有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