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辈子,赵昕也可引为心腹。一些世家子弟可是两面派,赵昕可不愿花大把时间和他们虚与委蛇。
此外,最好能够有一片空地,赵昕准备开办书院,让这些报童入学。至于教学师傅的话,整个大宋进士泛滥,都等着任官呢,叫几个来又不难,求一下赵祯的事情罢了。
想要实现这些,赵昕在汴京城里基本上没有势力,就只能够借助开封府的势力了。
如今的开封府知府是吴育,赵昕依稀记得此人最终成了两府宰执。不过以赵祯更换宰相之频繁,能够当上开封府知府,只要不犯错,距离这一步其实并不远。
未来的事情过于遥远,且按下不表。就当今而言,吴育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也是目前朝野津津乐道的一件事,莫过于在元昊初叛的时候建议行吴越王故事,也就是不出兵征讨,派人先行安抚,而后徐徐图之。
这个建议在最初自然是不会得到拥护的,边境蕃臣公然叛变立国,已经动摇王朝执政合法性,自然是要加以雷霆打击。
若是任由其发展,且不说对附近地区的破坏,要是其他方向的少数民族见状,以为宋朝衰弱无能,同样发动叛乱,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北宋军队在战场上连连遭逢惨败,不管是战术性原因还是其他,总而言之,结果摆在这里。
当初不为人所接受的建议,如今看来,自然是颇有先见之明,是老成谋国之语。
其实,事后诸葛亮并没有意义,哪怕是知道了如今发生的事情,让赵祯回到战争开始之时,他同样会作出一样的决定。最多就是细节方面进行微调而已,更换一下主将,调整战术啥的。
有些事情不是他一个皇帝能够压下的。边境叛乱,你不镇压,还去安抚,百官如何看待,万民如何看待,一个怯弱无能的帽子就要压下来。皇帝若是怯弱无能,四方异样的目光就要多起来,这位置能不能够坐稳都是问题。
不是某人作出了决定,而是时代作出了决定!换谁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