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技术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点。
相对于裸露在外的推进剂储箱,化学火箭的发动机看上去很小,但它的胃口很大。‘吃得多,干活的效率却不高’正是化学火箭的真实写照,火箭推进器吞噬掉海量能源,只在提供短期动力方面有效——储存的燃料很快用完,推进器马上被当成垃圾扔掉。化学火箭的大部分燃料被用来摆脱地球引力,剩余的一点则被用来推动火箭的‘太空滑行’。火箭飞往目的地,仅仅是依靠惯性。
毫无疑问,化学推进器是无法满足太空时代的!
而等离子发动机,则是采取了一种和化学火箭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它使用洛伦磁力让带电原子或离子加速通过磁场,来反向驱动航天器,这和粒子加速器与轨道炮的道理是一样的。
等离子推进器虽然在一定时间内提供的推力相对较少,然而一旦进入太空,它们就会让航天器逐渐加速飞行,直至速度超过化学火箭。
实际上,等离子推进器并非是全新技术,它早已出现在多项太空探测任务中,比如美利坚NASA探测小行星的‘黎明号’探测器和东瀛探测彗星的‘隼鸟号’探测器!就是在华夏,等离子体引擎也一直处于世界第一梯队,比如探测火星的‘祝融号’探测器,比如不久后将发射到绕月轨道的核心舱,全部都搭载着等离子引擎。
只是这些等离子引擎都属于辅助发动机,推力和加速度都很小,要使航天器达到预定的飞行速度,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毫无疑问,目前的等离子体引擎距离秦元清定下的技术指标,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
哪怕几年过去,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承担等离子体引擎开发与提升项目,可是也就只能实现每秒1m的加速度,这么小的加速度,毫无疑问是无法满足太空时代的要求的。
秦元清一直坚持着在等离子引擎投入重资,就是因为电推进不受化学推进剂可释放化学能大笑的限制,毕竟这么多年的实践已经表明,一般化学推进剂的能量为70MJ/kg,而电推进根本不受这些限制,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