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鞑靼破古北口,臣便曾上书条……”
在丁汝夔的描述中,眼下京师内外兵力的状况,一一展现在朱载垚与沈炼的面前。
当时,为应对京师危机的局面,丁汝夔起初并不像朱载垚看到的记载中一样,应和严嵩、消极防守。
除了召集各镇勤王外,他还奏请禁军立刻出动,以正兵四营镇守四隅,奇兵九营分列九门。
哪怕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再烂,这样周密到死板的安排,也可以稳稳当当在保护京师安全的同时,伺机形成对鞑靼军队的策应袭扰。
等到外部勤王军队抵达时,更能发挥起足够的机动性,小小的内外夹击一番,让敌人多少受些损伤。
奏本上去了,可丁汝夔没资格随意出入玉熙宫,只得到了一个“照准”的批复。
但起码上头认可了,他也就开始了安排。
不安排不要紧,一安排却出了大问题。
按照大明此时的标准,四正营各一万人,九奇营各六千人,丁汝夔知道军队中存在吃空饷、喝兵血的状况,也没指望全额到齐……
能到个五六成,有个四万人的守军,他也敢拍着胸脯确保京城不失。
可当命令发出、各方盘点之后,丁汝夔发现他大意了。
他计算的缺额、虚数非常精准,禁军的确有四万多的兵员。
然而,他没计算这其中有多少老弱病残,又有多少因为军情到来的突然,而停在了为勋贵、提督、大臣充当私奴、外出做事的途中。
说不定,有不少现在正被鞑靼的骑兵追着砍,完全看不出是禁军兵丁呢!
这样一半一半又一半的折算下去,丁汝夔彻底麻了。
他手头用来防御京师四隅九门的可战之兵,居然只有一万露头?
说到这里时,丁汝夔的眼泪都快下来了,他一脸凄然地看着朱载垚和沈炼。
“均王殿下!亲军老爷!这么分担下去,臣计划中的每个营盘只能有一千人!”
“自土木堡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