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编辑
地名来源
“西上版纳”系傣语,“西双”即十二,“版纳”意为一个提供封建赋税的行政单位(直译为“十二千块稻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
建置沿革
西上版纳古称勐泐,勐泐先民是古代越人的一支
西上版纳
西上版纳(张)
。三国、两晋时期及以前属永昌郡管辖。南北朝时期,西上版纳一带的个傣族部落“泐西双邦”,号称勐泐国,都于景德,奉天朝为“天王”,受到封赏。—世纪,勐泐政权属唐代地方政权“南诏”银生节度管辖。
南宋绍兴三十年(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勐泐,在景洪建立“景龙金殿国”,属南宋地方政权“大理”管辖。帕雅真奉天朝为“共主”,接受封建王朝的封号,其后,帕雅真之四子桑凯冷继父位时,受天朝封赐为“九龙江(澜沧江)王”。
元灭宋后,在云南设立行省,将云南划分为路、府,勐
历史照片
历史照片(张)
泐一带称为“车里路”。此后勐泐一带地区开始实行土司制度,元贞二年(年),在车里设“车里路军民总管府”,管辖勐泐一带地方。泰定四年(年),改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封召坎勐为宣慰使。
明穆宗隆庆四年(年),宣慰使召应勐为了分配贡赋,把所管辖地区划分为个“贺圈”,即“西上版纳”(个版纳之意),这是西上版纳名称的来由。
清光绪三十四年(年),西上版纳爆发了勐遮、六顺、顶真三土司与勐海、勐混土司及景洪宣慰使司之间的战争,云南当局派兵进入西上版纳弹压。
国元年(年),在土司制度的基础上设立“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把西上版纳分为个行政区,柯树勋任总局长,先后属滇南道和普洱道。[-]
国十六年(年),始设车里、佛海、五福(南峤)、象明、普文、芦山(六顺)、镇越等七县和临江行政区,属普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