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在重整军备之前,也比历史上要多至少一倍,每年的军费开支自然也多了将近5亿马克。
而德国的许多秘密战备项目是放在波罗的共和国境内进行的。这就使得波罗的防卫军的开支极大,是波罗的共和国无法负担的。因此德国政府自1925年起。就每年向波罗的共和国提供至少5亿马克的援助。
从1923年就开始正式施行的“战略物资储备计划”,渐渐也变成了个开销很大的项目——从1928年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苏德合作的规模就进一步扩大。
每年输往苏联的技术和设备的价值都超过十五亿马克,由于采取了易货贸易的形势,从苏联输入德国的原材料(主要是石油、农作物、木材、锰矿砂、铜矿砂、铅锌矿、毛皮等)同样价值十几亿马克——由于大量的苏德合作项目合同都是在1928年(苏联一五起步之年)签订的。双方易货的结算价也在大萧条前敲定。
因此大萧条对苏德合作的影响并不大,德国的技术和机器设备仍然以大萧条前的“高价”卖给苏联,而苏联用来付账的各种资源也是按照大萧条前的定价。理论上两边都不吃亏,可是德国政府却成了“冤大头”。
原来苏联支付给德国原材料都是先交付给经济促进公司,然后一部分由经济促进公司根据长期销售合同交付给德国国内的公司,剩余部分不论多少,都由德国政府按照事先确定的合同价格兜底,作为“国家战略储备”储存起来。
可是大萧条发生后,德国国内的原材料消费一年比一年少,许多和经济促进公司签订采购合同的公司无力执行合同。出现了大量的违约。德国政府只能硬着头皮出来兜底,将大量的苏联原料储存,为此不仅要向经济促进公司支付大量资金,还要另外掏钱修建仓库。
另外,用易货贸易的方法输出机器设备和武器并不只存在于苏德之间。德国和意大利、日本、土耳其、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国和暹罗等国间,同样存在着数量不等的易货合作。同样产生了许多让政府兜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