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则没有这层意思,只是说与此相关,使用也更为广泛。
答完这两个例子,他迅速将公文与古语沿革的基本脉络点了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古一来,公文一直在用,现在的公文格式,都是由古至今从沿袭下来的行文中逐步流传形成的,公文的变化和古语演化变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点完这句“龙之眼”,他及时将笔触转向了这道大题的下一问。
公文的要义,按照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文的概念。它是一个文种,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文方式,人们广泛使用它来处理公务。
第二,公文的种类。它可以分成请示、通知、报告等多种形式,每种都有自己特定的成文方式、固定格式,有特定的使用渠道。
第三,公文的制定、收发都有严格的规矩,这都是与公文共同存在的相关体系。
第四,公文的背景。公文看似只是形式,可是在这样的形式之后,还有大量的行政行为存在,比如说一个调研类的报告,可能要牵涉很多时间的深入考察。再比如说一个重要事项的请示,一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可能会与国计民生相关,影响到每个老百姓的生活。”
在回答这个“要义”问题的时候,他按照路晴强调逻辑一定要清晰的提示,特意将这四点分开段落,让评判官看得更加清楚。
再接下来,他举了一个自己经历的一个小例子,那就是公文写作中的字句斟酌问题,一开始在秘书科学公文写作,到了领导那儿,总是被修改不少。经他仔细研究被修改的核心内容,主要就是对很多不必要语句进行删除。一番历练之后,他渐渐明白,公文写作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用语必须精炼。多一字则多,少一字则少,就象当年唐朝的贾岛,为了琢磨一首诗不惜用上一年或几年的时间,因为一句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竟然撞上了当大官的车轿,差点儿丢了脑袋。都照这么推敲有些夸张,可是公文的本质精髓就是这样。就象古语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