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在绝大多数大明的官僚都毫不在意的情况下,铸币以及连带着的银币不收火耗政策,在朝堂上得以通过。
而就在该政策确立的第二天,马士英便宣布,各级官员的年终俸禄,将统一发放。没有折sè物,也没有发霉的米面,这一次全部都是新铸造出来的银币。
没过几天,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与磋商,大明朝上下终于达成了共识。老马改科举为公务员考试的提议得以初步通过。消息传来,天下间大多数士子欢声雷动。齐赞首辅大人实为读书人之楷模。
再过了几天,有一条妥协之后的政策得以出台。下一年开始,各地各级官府所收火耗,不得多于三钱。赋税所得散碎银两,统一运往南京重新熔铸为银币。火耗所得,五成归公,其余由各地各级官府各自提留。
与此同时,关于捐纳之争,终于告一段落了。事实上不论是王铎那老头还是新势力复社党人,从来就没有想过马士英这家伙居然将一件麻烦事变成了无数件麻烦事。几经妥协之后,新的监督体制出台。如马士英所愿,他的提议一一通过。然后关于对捐官的考评,变成了甭管之前如何,只要有一次下,那就立马卷铺盖走人,并且记录在案,永不录用。
而关于扩大公务员编制的争论还在继续,可以肯定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几千年了,州府县,各级衙门都是这么过来的,哪是一朝一夕可以改的?关于这点,地方官们抵触极大。相反,这事儿在舆论上反倒是呼声最高。这年头大明朝的舆论掌握在谁手里?士子们!
所以说这事儿通过是早晚的事儿。要是不通过扩编,那就没法改科举为公务员考试。当官儿的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戳在哪儿,不改组哪来的那么些个职位空缺?
王铎老头战斗了一个月,结果是节节败退,屡屡失利。等静下心来仔细一琢磨,马士英这老小子明显是早有预谋啊!
捐纳收买了富商大户,紧跟着出台了严格的监督体制。这等于是给个甜枣弹了个脑瓜崩。那些富商背后肯定还会感ji马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