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依然保留下来,而且在阴雨季节,滩晒无法进行,很多灶户继续煎盐,扬州府有的县境内约有煮盐工棚19o多间,盐灶3oo多副,约有6oo多户人家常年或农闲时煮盐,县西部有个盐灶坡村,就是因煮盐而得名。
进入中华帝国时代,政府鼓励大规模制盐,随着晒盐逐渐推广和整合,神武三年以后,除了那些离海滩较远或地形不宜开滩晒盐的地方继续采用煎盐法制盐外,在扬州晒盐法彻底地取代了传统的煮煎盐法。
王宸和司光明了解了扬州府的制盐产业,从大盐商控制的大型盐田,到农民自己生产的小盐田,做了一个大致的估计。
扬州府每年的盐产量约在二十万吨左右,但是实际上官府掌握的只有五万吨左右,也就是还有四分之三的盐被走私了。
司光明初步计算了一下,十五万吨盐,税收最少溜走了六千万银元。也就是说,这些钱都流入了扬州大盐商们的手里。
虽然朝廷对于去年收缴了两千万银元感到高兴,因为比明朝的盐税收入高了五倍。但这仅仅还是小头,大头还在那些大盐商们的手里。
二人掌握了盐场的情报后,问题不在盐场,而是在运输和管理方面,因此二人开始介入调查的方向转移到这上面来。
众所周知,制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盐还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农牧渔业中也有广泛用途,盐税曾经是许多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所以历朝历代一直的管理上非常的严格和慎重。作为重要的盐产地,扬州的地位是非常重要。
在宋代时,朝廷曾在扬州东南沿海地区设立海巡口,兼朝迁盐场、并设立盐官机构。当时扬州开始由一个盐场展为海运达的转运中心,借助这一便利交通优势,扬州的盐产品通过这一海上通道,走海路南北运输,同时借助长江运往西北内6,或者借助运河将扬州的原盐运送出去。而扬州当时作为一个盐业生产重地,不仅带动了当地商贸经济的兴盛,6路交通也占据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