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了长城九镇,各镇将抽调十分之一的兵力出来。这样一共从九镇抽调九万余人。王洽又将京师禁军拔出六万。筹齐十五万兵力。同时又从南直隶、广东、两湖各省抽调五万人马,凑够二十万大军。户部拔军饷三十万两,作为南下平叛军费。这点银子仅仅够平叛军队二十天左右使用的,王洽深知不够。但是户部却是拔不出更多的军饷了。
南直隶、广东、两湖等地巡抚和布政使对于兵部让他们负责出兵的事情本就不同意,如今户部的三十万两银子只是给边军的,地方镇军的军费由各省布政使自行筹措解决,这让这些地方官们大骂不停。
没办法。王洽找黄立极解决,黄立极只好先答应各地出兵的地方官。天启八年的夏税用来填补军费窟窿。
于是,各省地方官看在银子的份上,最后方才同意出兵。因为他们知道,大军开拔之后,除了开拔费之外,剩下的银子基本上都落入当官的口袋里了,因为明军出战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默许对地方老百姓的掠夺。
只要仗一打起来,当兵的就靠着吃地方老百姓,那么今年的夏税便可以亏空一大笔,剩下的全部落入各省官员的口袋里了。
看在银子的面子上,王洽勉勉强强的把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二十万大军组织起来了。
在人选问题上,王洽很是纠结。他想启用辽东都督府的人。因为他们都是沙场宿将,经历过辽沈大战洗礼的。但是无奈的是,黄立极等人坚决反对,王洽一口难敌四口,只好作罢。
于是,王洽向三边总督杨鹤请调知兵之人统带两江总督。
杨鹤手下大将都在进剿闯王高迎祥和粱王王大梁所部,抽不出将领给王洽。这时,杨鹤想起了他的儿子,于是给王洽写信,让他儿子带兵出战。
杨鹤的儿子就是杨嗣昌,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天启三年“引受阉党排挤。称病辞职归里。天启七年“四,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后升任右合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诸处,以知兵闻名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