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反对英国企图因此延续对马来亚的继续统治,另一方面,他们也抗议非马来人可以轻松地获得公民权,与马来人分享新国家的政治权力。
与此相反的是,马来亚的华人族群对白皮书中的建议普遍反应迟钝,或者说冷淡。
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绝大多数华人还是秉承华夏导向的民族主义,无论从情感还是行动上希望能够效忠自己的祖籍国。
再者,不参与异邦政治的惯性对一般的华人民众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战后初期的华侨社会遭受财产和心理的双重打击,对政治参与还心有余悸。
譬如,从1946年1月至6月,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华文报章和社会侨领所发表的意见,均侧重呼吁殖民政府实行双重国籍,以保持华人的特殊身份,而对新政制可能对华人社会造成的潜在影响既未做深切的关注,也未对一般的华人形成舆论上的何去何从的引导。
一直到1946年12月中旬,一个融合左右翼政治力量和各族群代表的泛马联合行动委员会在新加坡成立,这个组织包括印度国大党、泛马工会联合会、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退伍军人协会,以及青年和妇女等社会团体,主张不分离新加坡,对所有定居并效忠马来亚的人民以平等的公民权等。
英殖民当局和马来亚民族主义者不理会这些要求,于1946年12月24日抛出了新的修改方案,这就是后来成为马来亚独立建国的雏形--马来亚联合邦蓝皮书。
蓝皮书基本上满足了马来民族主义者的要求,即:
承认马来苏丹统治各土邦的权力,建立马来统治者会议。
明确马来人在政治、经济上拥有特权。
英国政府派出一名高级专员取代总督。
非马来人申请公民权附加了更多苛刻的条件等。
1947年7月,英国政府宣布将正式推行蓝皮书计划,一时激起了全马来亚的非马来人,尤其是华人的不安和抗议。
10月20日,抗议达到高潮,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