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说明我们原先考虑的军事学说并不落后,不过由于大量先进装备涌现,德军将战场范围和广度进一步进行了深化,这次战役进攻宽度宽达350公里,纵深距离超过600余公里,美军战前苦心布置了6道坚固防线,原本是要依靠层层阻击战术迟滞德军进攻的,结果被一次性全面贯穿,这充分说明死缠烂打的阵地战在高技术条件下是相当被动,今后的战争模式,特别是战场范围局限于中等国家的战争将突出机动与活力,比拼的是快速反应能力和弹药投放能力,单纯比较兵力多寡并无意义”
这一点显然也有为红军从“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理论中退来搞精兵主义的用意所在,华西列夫斯基虽是军事将领,但政治上并不迟钝,他显然知道当前自己手里的底牌和卫国战争开始时的底牌完全不一样了,继续用以前的军事战略无异于自杀。
“第三点经验教训是,要加强对指挥体系、联络体系的防护。这次德军动用大功率干扰设备,完全破坏南非盟军的指挥体系和命令传递体系,使布莱德利最终的战术布置和情况搜集沦落到依靠吉普车搭载传令兵去传递的地步,设在后方的指挥部变成了聋子、瞎子、哑巴,设在前方的指挥部被德国特种部队端掉,战役过程中指挥体系完全丧失及时性、全面性和主动性,各据点被迫单独抵抗该情形与我军在卫国战争初期面临的局面极为相似,无非当初我们是遭到了德国人背信弃义的偷袭,这次德国用技术手段瘫痪美军指挥体系”
美军与红军不同,后者在被分割包围后,如能得到基层指挥官特别是政治委员的有效激励,通常能硬拼到底,特别是战争初期的常备部队更是如此(后期当然也不行),但美军因为“人道主义”缘故,在绝望情况下多半就选择了投降,这样的作战意志和战斗作风并不算强悍,最起码在德军看来是比不上袋鼠兵(澳大利亚部队)和考拉兵(新西兰部队)的顽强。不过考虑到美军从佛得角战役以来的表现和党卫军亚美利加集团军的存在,似乎这样的表现